復合鹽霧試驗箱上面可放置熱水袋 |
![]() |
發(fā)布者:無錫瑪瑞特科技有限公司 發(fā)布時間:2021/1/2 18:13:13 點擊次數:327 關閉 |
聲明:百科詞條人人可編輯,詞條創(chuàng)建和修改均免費,絕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費代編,請勿上當受騙。詳情 熱療法是腫瘤的一種方法,它是根據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對熱的敏感性不同,通過加熱病灶部位來殺死腫瘤細胞的方法。熱療法可以分為兩種:通常把溫度控制在47°C以上的療法稱為熱消融療法(thermoablation),該法能使腫瘤組織在高溫下急劇壞死,但同時對正常組織也有一定損傷,而且臨床試驗復雜,因此一般不予采用;而把溫度控制在42~46°C之間的療法稱為過熱療法(hyperthermia)。 熱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改善血循環(huán),促進炎癥的消散或局限。溫熱能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,有解除疼痛作用。溫熱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減輕深部組織充血。對老年人,嬰幼兒,體溫過低,末梢循環(huán)不良者,可用熱進行保暖,使患者舒適。 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血流速度加快,利于組織中毒素的排出;同時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增加血流量,加快新陳代謝,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。因而在炎癥早期用熱可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和消散;在炎癥后期用熱,可因白細胞釋放蛋白溶解酶,溶解壞死組織,從而有助于壞死組織的清除及組織修復,使炎癥局限。 熱療能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,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,減輕炎性水腫,加速致痛物質的排出及滲出物的吸收,從而解除局部神經末梢的壓力。熱療還可使肌肉、肌腱和韌帶等組織松弛,可緩解因肌肉痙攣、關節(jié)強直而引起的疼痛。常用于腰肌勞損腎絞痛、胃腸痙攣等病人。 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使病人感到溫暖舒適。多用于危重、年老體弱、小兒及末梢循環(huán)不良病人的保暖。 熱刺激蛋白(HSP=Heat Shock Protein)為用溫熱、損傷的方式刺激人體所生成的蛋白,它能在細胞內復制各種蛋白,并有助于受損細胞的修復、細胞的自爆(細胞脫噬)等,為人體細胞中不可或缺的物質。 熱能還可復制并制作出大量的免疫細胞,而免疫細胞又能及時發(fā)現和消滅癌細胞。 熱療的方式分為干熱法和濕熱法,濕熱法由于水傳導熱的能力比空氣強,且滲透性大,因而熱療的效果比干熱法更好。所以,使用濕熱法時,水溫應低于干熱法。 因皮膚的厚薄不同,不同部位的熱療,效果也不同,一般皮膚較薄及經常不暴露的部位對熱更為敏感。另外,熱療效果還受血液循環(huán)情況的影響,血液循環(huán)良好的部位,熱療效果更好。 熱療的效果與用熱面積大小成正比,如熱療面積大則反應強;如熱療面積小,反應則弱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熱療面積越大,機體的耐受性越差,易引起全身反應。 熱效應與熱療的時間長短不成比例關系,一般熱療的效應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產生,并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強,用熱時間多為l0~30分鐘。時間過長會引起繼發(fā)性效應,不但抵消熱療效果,還可導致不良反應,引起燙傷等。 熱療的溫度與體表皮膚的溫度相差越大,機體對熱刺激的反應越強,反之則越弱;另外,環(huán)境溫度也會影響熱療效果,如用熱時室溫過低,散熱就快,熱效應也會降低。 病人機體狀況、精神狀態(tài)、年齡及性別不同,對熱療的耐受力不同,反應也不相同。如年老病人,因感覺功能減退,對熱療刺激反應比較遲鈍;嬰幼兒對熱療反應較為強烈;女性病人對熱較男性敏感等。故對此類病人用熱時要加倍小心,以防燙傷。 1.急腹癥尚未明確診斷前熱療能夠減輕疼痛,因而掩蓋病情真相而貽誤診斷和。 2.面部危險三角區(qū)感染化膿時因面部危險三角區(qū)血管豐富又無靜脈瓣,且與顱內海綿竇相通,熱療能使該處血管擴張,血流量增多,導致細菌和毒素進入血循環(huán),使炎癥擴散,造成顱內感染和敗血癥。 3.各種臟器內出血時因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增加臟器的血流量和血管的通透性,而加重出血傾向。 4.軟組織損傷早期(48小時)軟組織損傷,如挫傷、扭傷或砸傷等早期,忌用熱療。因熱療可促進局部血循環(huán),從而加重皮下出血、腫脹及疼痛。 熱療的方法有干熱法和濕熱法兩種,干熱法包括熱水袋、紅外線、鵝頸燈等;濕熱法包括濕熱敷、熱水坐浴、溫水浸泡法等。 2)將熱水袋放平,去塞,一手持熱水袋口邊緣,另一手灌入熱水,邊灌邊提高熱水袋口,以免熱水溢出,灌至熱水袋容積的1/2~2/3滿即可。 3)將熱水袋慢慢放平,排盡袋內空氣,旋緊塞子,擦干熱水袋后倒提,并輕輕抖動一下,檢查無漏水,裝入布套中。 7)將熱水袋倒空,倒掛晾干后,吹入少許空氣,擰緊袋口存放于干燥陰涼處,以免兩層橡膠粘連。 1)對嬰幼兒、老年人、昏迷、末梢循環(huán)不良、麻醉未清醒、感覺障礙等病人,熱水袋的水溫應調至50℃以內,并用大毛巾包裹,以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的皮膚而引起燙傷。 2)熱水袋使用過程中,應經常觀察局部皮膚的顏色。如發(fā)現皮膚潮紅,應立即停止使用,并在局部涂凡士林,可起保護皮膚的作用。 2.紅外線)目的:消炎、解痙、鎮(zhèn)痛,促進創(chuàng)面干燥結痂,保護肉芽組織生長,以利傷口愈合。 1)根據需要選擇不同功率的燈泡,齊用物,攜至床旁,核對、解釋,以取得合作,需要時加屏風遮擋。 3)移動紅外線燈頭至部位斜上方或側方,一般燈距為30~50cm,以病人感覺溫熱為宜。如燈頭有保護罩的,可以垂直照射。 5)照射完畢,關閉開關。應囑病人休息15分鐘后再離開室,以防感冒。 1)根據部位選擇不同功率的燈頭,如手、足等小部位用250W為宜,胸腹、腰背部等可用500~1000W的大燈頭。 2)照射面頸部、前胸部的病人,應注意保護眼睛,可戴有色的眼鏡或用濕紗布遮蓋。 3)照射過程中,應使病人保持舒適體位,囑病人如有過熱、心慌、頭暈等,應及時告知醫(yī)護人員。 4)照射過程中,應隨時觀察病人局部皮膚反應,如皮膚出現桃紅色的均勻紅斑,為合適劑量;如皮膚出現紫紅色,應立即停止照射,并涂凡士林以保護皮膚。 3.鵝頸燈是利用紅外線、可見光線的輻射熱作用而產生熱效應的。其操作方法、注意事項同紅外線燈。 2)病人取舒適體位,在熱敷部位下面墊橡膠單及巾,局部涂以凡士林,上面蓋一層紗布。 3)將敷布浸于熱水中,用長鉗擰敷布至不滴水為度,抖開敷布用手腕掌側試溫,如不燙手即可折好敷于患處。上面可放置熱水袋,并蓋棉墊或用大毛巾包裹,以保持溫度。如病人感到燙熱,可揭開敷布一角以散熱。 2)熱濕敷過程中,應注意觀察局部皮膚狀況,及時更換敷布,每3~5分鐘一次,以保持適當溫度。 。1)目的:可減輕盆腔、直腸器官的充血,達到消炎、消腫、鎮(zhèn)痛和局部清潔、舒適的作用,常用于會陰、肛門疾病及手術前后等病人。 1)齊用物攜至床旁,核對病人,作好解釋,關閉門窗,用屏風遮擋,協(xié)助排便,洗凈雙手。 2)將坐浴盆置于坐浴椅上,倒入坐浴液至浴盆的1/2滿為宜,將水溫調至40~45℃。 3)協(xié)助病人脫褲至膝部,先用紗布蘸拭,待臀部皮膚適應水溫后再坐入盆中。 1)坐浴過程中,應注意病人安全,隨時觀察其面色、脈搏等,如病人主訴頭暈、乏力等,應立即停止坐浴。 2)對會陰、肛門部有傷口的病人,應準無菌浴盆及坐浴液,并于坐浴后按換藥法處理傷口。 3)女病人在月經期、妊娠末期、產后兩周內及陰道出血、盆腔器官有急性炎癥時,不宜坐浴,以免引起感染。 3)將需浸泡的肢體慢慢放入盆中浸泡,需要時用鑷子夾取紗布反復清洗創(chuàng)面。 1)浸泡過程中,應注意觀察病人局部皮膚情況,如出現發(fā)紅、疼痛等反應,應及時處理。
2)浸泡過程中,應隨時添加熱水或藥液,以維持所需溫度;添加熱水時,應將病人肢體移出盆外,以防燙傷。 |
|